石頭書的刻痕(已停更)
「石頭書的刻痕」目前已搬遷到:

https://writerstand1234.blogspot.tw

痞客邦這裡不再更新

目前分類:書評、影評 (8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13147761_653949148092616_4633069592599706845_o.jpg

(圖片來自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1744725592438359/ )

這部紀錄片是記載台灣史上第一個超現實主義詩社「風車詩社」的故事。此詩社據點是在台南,從成立到結束的時間不到兩年。由於成立時間短,加上與當時台灣新文學的左翼主流並不相符,導致被台灣文壇遺忘很久,直到近年才重新出土很多當時史料。導演在讀了這些史料、做了很多口頭訪談後,決定以一種極為特殊的形式來呈現這紀錄片。
 
我在標題給的第一個關鍵字是「形式與內容的呼應」。基本上,風車詩社作為超現實主義的詩社,他們的詩風(和同代人比起來)極為特殊及實驗性,並且追求形式的突破。他們使用大量意象、物質的不尋常的排列組合來呈現一種極為特殊的內心風景。

石頭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23321  

(圖片引用自角川原力Blog:http://goo.gl/ZaWrB6

雖然我大概兩三個禮拜前就看完這本小說了,可是不好意思拖到現在才開始寫這篇心得(跪)

網路對這本書的評價挺兩極的,不是大好就是大壞。不過基本上這兩邊都不是我對這本書的評價,不過像這種有好有壞的心得寫起來就比較麻煩了,嗯,我相信這是很合理的拖搞藉口吧(被毆打)。

總之,如果要用一個比較大的概念來概括這本小說,我會說「偏離」。

石頭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Wansei  

(圖片引用自官方Facebook粉絲頁)

  
當清子阿嬤看到母親替她在日本申請的戶籍時,臥病在床、因插管而無法講話的她紅了眼眶,她女兒在旁說:「媽,妳阿母沒有拋棄妳,她有幫妳申請戶籍,有看到否?」
 

石頭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如果沒有正,那再怎樣的廣,也是毫無方向。

這心得算是來得遲了,我因為一些機緣而看到了《大英雄天團》這部電影,事實上這部還是超乎我意料地好看,Marvel電影寫出一些他之前比較少探討的部份,也就是親情。

文章標籤

石頭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我必須要說,在讀這本書時,其實我並不是把它當作一本純文學作品集來看待,而是一系列的類型小說。用這種角度來讀這些作品時,我想,會讀出一些和平常習慣純文學的閱讀者不一樣的心得。

先說到朱宥任這裡面的幾篇作品吧。我確定裡面有幾篇是文學獎出來的,比如讓他拿到聯合小說新人獎佳作的同名作品〈好球帶〉,以及新北市文學獎第三名的〈Strike Out〉。我不確定裡面有拿獎的小說有幾篇,然而,整本閱讀完以後,整本的主軸和我原先期待的有一定落差。

在宣傳時,這本書打著「棒球小說」的名號,我原先期待的,是能看到那些打著黑豹旗或玉山杯的高中青年們,單純為了棒球而努力。也就是說,重點側重於「棒球」以及「運動」本身。然而,這本書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作品,其主軸為「假球」。

當然這不是不好,假球幾乎已經是台灣棒球目前的原罪以及這個海島地區僅有的文化。你寫假球,可以探討糟糕的環境下扭曲的人性,也可以深入討論這個海島國家運動迷的傷痛。然而,去選擇以「假球」為整本書的主軸,而不是「棒球」本身,這其實是值得討論的。

作者的棒球素養一定比我好,也知道許多棒球進階數據所代表的各式意涵,以及棒球本身迷人之處,但他沒有挑那些東西寫,沒有和那些著名的日本棒球漫畫,如《H2》、《棒球大聯盟》,甚至是台灣本土電影《KANO》對著幹,試圖超越那些作品中描寫棒球以及青春的魅力,而是不斷重複著各種台灣惡劣棒球環境底下犧牲的人們。這種書寫策略可以說是閃躲,也可以說是開拓,端看你想以消極或積極態度解釋。

石頭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前幾天早上看了3D版的少年Pi,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有另一種imax版本,畫質更好,可是票價更貴。以我目前的經濟能力,我大概是看不起第二次了,但感謝許多影評給了很多不同的觀點,有些地方我沒想過而很有意思,也有些自己的想法,便跟大家分享一下。

基本上,少年Pi是我第一部看的李安電影,我也先拋開成見,不就李安以前拍作品的脈絡來看;而我也沒有看原著小說,所以,一切就從頭,讓我們只從電影討論電影。

 

1.關於殺生

石頭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作為台灣電影新浪潮的重要導演之一,楊德昌,其實他的電影我幾乎沒看過,《牯嶺街》是第一部,只是很可惜,憑現在的我還無法完全看懂、分析這部電影,所以我還看了很多相關影評及介紹才理出一些頭緒,等這部片出了數位修正版的DVD後,我大概還會複習一次吧。

 

這部電影其實是真人真事改編,不過楊德昌改編非常多,讓整部電影表達出自己的意念,而不是重新呈現當時的場景。電影的背景故事很簡單,民國五十年左右,台北牯嶺街發生一宗凶殺案,是由未成年的少年小四殺了另一名未成年少女小明,在當時民風保守的台灣造成轟動(小四、小明皆為電影內的化名)。但楊德昌不只拍凶殺,他拍的是一個時代,一個高壓政權底下的時代。

 

 

石頭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過去,現在,??──我讀《臺北人》

 

我爺爺是外省人。

雖然我父母早已遠離家鄉到另一個地方開始新的生活,然而,每年的寒暑假過年我還是會坐上他們的車,走著六、七個小時的車程回到老家,回到南部的眷村。可以這樣說,我從小便對眷村文化有另一層的貼近感。也是因為這層貼近感,當我讀著台北人時,我細細回想起有關那些我認識的大陸老兵們的一切。那濃厚的口音、大嗓門的笑聲、和藹可親的個性,以及,一種仍難以拋去過去的悲哀……

 

石頭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