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此之前,我想先回應這位仁兄的留言:

媒體巨獸不只有旺中而已 自由時報集團也是
怎麼不去反 ? 就因為它發言立場嗎?
這樣偏頗的行為 
實在缺乏正當性」

我必須承認,如果就聯合、自由、蘋果(還沒併購前的)來比較,我的喜好的確是:蘋果>自由>聯合

(至於中時?從他攻擊黃國昌開始,從他開始批鬥那些學者們開始,我對這個媒體集團再也沒有好感)

但在批評之前,我想問一句:自由時報有電視台嗎?

這是關於自由時報網頁內「關於我們」的介紹:

自由時報是一份最尊重台灣人意願,並追求新聞真相的報紙。不阿諛,不偏袒,不渲染,是自由時報在言論與新聞上的特色。自由時報只對歷史負責,目的就是在發揮「第四權」的監督精神。而自由時報的發行量與閱報率,持續居全國第一,顯示受到廣大讀者的肯定。

雖然其中關於「不偏袒」這部分是不可能的(因為所有媒體都有其立場),「不渲染」這句我們也看到很多... 負面示範,然而至少這裡面點出了一個事實:「自由時報沒有電視台」

讓我們反觀一下旺旺中時集團的介紹:

 「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是台灣最大的媒體集團,也是唯一擁有網路、報紙、電視、廣告等不同平台的媒體集團,營運範圍包括網路、報紙、電視、出版、旅遊、廣告、活動等,因應數位匯流的世界趨勢,目前朝向數位化多媒體方向經營。」

這集團可不只在報紙上啊,它還有電視台啊!而且是包含無線(中視)、有線(中天)一系列的電視台啊!

對了,我有提到它還想買那些有線電視業者,所以學生才會抗議嗎?

所以說,比較不是這樣子比的,今天自由時報市佔率就算有35%,你要跟旺旺中時集團來比?這規模差太遠了...

--

好了,我們回到題目上面吧!

「關於道歉與媒體壟斷」

在這之前,我還是先把這影片再放上來:

陳為廷轟教長! 15分鐘完整交鋒過程

 我必須要說很多事情

首先,陳為廷是可以被批評的,從一開始他便要求教育部長道歉。雖然他的主要論點有其道理,主要是部長說「關心學生會到現場」,而陳為廷、林飛帆及其他很多有抗議教育部政策的人從沒看到他,甚至派鎮暴警察...

(另外,他關於「教育商品化」的論述我不否認可能有點問題(雖然我認同),那些要負擔高學費的人其實才是最想去抗議現場的(因為學費的常態性調整,學校可以每年合法漲5%學費,這種事情不只台灣抗議,美國那裡一樣在抗議學費飆漲),但諷刺的是,他們卻沒辦法去...)

就那脈絡而言,他的發言其實是很符合邏輯的,為什麼?因為他是被叫上去(立委請他「備詢」)回應關於蔣偉寧發「關心函」這件事情的回應,而我們在那封關心函裡、在影片後面部長的論述中,我們都可以看到,教育部發那封信函是出自於「關心」,然而,如果是為了「學生的健康」這種公共利益,為什麼要使用「發關心函」而可能導致損害某些人個人的權益?如果以同樣的邏輯,那我們也可以反問,四年前,野草莓學運的時候,為什麼教育部那些人從沒關心過那些在寒冬中受凍靜坐的學生?(而一點也不意外的是,陳為廷也在這裡面,當時他還只是個高中生)

當然,陳為廷這次的格局仍然小了,因為就更大的脈絡來看,他和林飛帆等人是為了抗議媒體怪獸,才會在11.29在寒天前抗議壹傳媒簽約,也是因為這樣,教育部才會發函關心。所以就小脈絡而言,陳為廷的發言沒錯,然而卻把大脈絡的焦點模糊了,這是另外一個可以批評的點。

我會說,可惜了,我很感謝你的熱心,只是可惜了。你的作法不算有錯,但你可以做得更好,所以才可惜...

(不過以此要求一個第一次進立法院的人來說其實還是有點... 強人所難,如果我們以要求陳為廷的方式來要求其他人,那我們的立委就不該打架還霸佔主席臺、總統不該放經濟爛掉還補泳褲、去慢跑游泳、副總統不該說白海豚會轉彎...)

--

接著是聯合報的報導以及清大的道歉。

聯合報這篇報導花了絕大部分的篇幅報導陳為廷的態度及教育部長「誠懇」、「說了三次對不起」的態度,造成的效應就是社會(尤其是聯合報廣大的讀者及絕大多數價值觀保守的主流媒體)對陳為廷的「態度」做文章。但陳為廷的重點是什麼?陳為廷他會這麼說的原因是什麼?你看這篇報導可以知道,他說教育部長說謊其實是因為教育部長說「如果是跟教育相關的運動,他會到第一現場去關心」,而陳為廷也多次參與如反反教育商品化等議題的遊行等,卻「沒有一次看到教育部長」嗎?

是的,許多保守的中年人(比如你我的父母)便直接攻擊態度,而完全不聽其訴求,尤其聯合報保守的、甚至是隱含封建體制下的思想(陳為廷是平民,教育部長是部長,平民對部長怎麼可以這麼囂張?)(但我想說的是,陳為廷那時站在那裡,他是以公民的身份站在那裡,而公民為什麼不能為一個錯誤的政策指責施行政策者?你就不能罵馬英九搞爛經濟嗎?),和很多父母切身經驗是符合的,於是焦點便模糊了。

而思想一樣保守的校長看了這篇報導、看了那影片後,居然還發了個「道歉聲明」!

這是他們發在校友中心臉書上的貼文,雖然後來被刪掉了,然而有很多人有截圖備份,我也就不客氣地引用這截圖

清華大學對於本校陳姓同學昨(3)日在立法院不當行為,深感痛心外,也對教育部蔣偉寧部長及社會大眾所造成的傷害,致上最深的歉意。清華大學嚴正聲名,針對公共議題,本校不贊同學生恣意作為,曲解公開發言之行為的正當性及合理性;而對於忽視人與人之間互動應有的尊重,更不是本校教育所樂見的。

清華教育理念,注重全人教育,向來尊重師生公開言論的表述。但是,自由不是代表允許個人行為恣意妄為,尤其是被塑造為意見領袖者,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一方意見,足以影響社群間外顯行為及形象,是以,更應以成熟的思辯能力及待人接物的敦厚準則嚴格自律。

這兩件事一前一後,你可以從文字上看到,校長以「恣意作為」、「曲解公開發言」來形容陳為廷,沒有就陳為廷點出部長錯誤的地方、就陳為廷備詢的公民參與給予基本的鼓勵或尊重也就算了,用這些負面字眼形容他的目的是什麼?

否決團體中的一份子最主要的原因,叫做切割。

這讓我很憤怒,身為清華的一份子,我很憤怒。

我不覺得陳為廷有錯,對,他可以更好,但對於一個第一次進立法院的學生而言,他在那當下至少已經盡力了,我們社會對於一個大學生的期望究竟是什麼?今天老闆不發薪水,好,報紙甚至沒花一個版面討論(華隆罷工);今天行政院長說謊(吳敦義說自己沒說過白海豚轉彎),沒有一個版面;一個學生指責教育部長的錯誤,在一週內花了好幾個大版來攻擊。

這是什麼道理?

而清大這番言詞,甚至就等於直接承認他們贊同聯合報的言論,陳為廷有做錯什麼嗎?除了他的態度有點強硬以外,他有說錯什麼嗎?(我前面已經討論過了,這裡就懶得多說了)如果他沒錯,那校方這麼做又算什麼?

這算什麼?

--

而我想,真正憤怒是到了禮拜五(2012.11.17)那天吧。

校長當天上午和其他老師開了一個會,就星期二的道歉聲明作討論,結果討論破局。我在早上十一點左右和其他同學坐在圖書館前的廣場,在大太陽底下(我還跟其他同學開玩笑說,恐怕等校長來了,我們都曬傷了)。在這當中我們還有與學務長談話,學務長的內容大致上和校長差不多,所以我便直接跳到校長的部分。

總之,十二點多(應該是十二點半到45分之間),校長來了。

校長重申其立場,我大致上可以用他晚上發的那篇聲明來概括他說的話:

 「陳校長的公開信:陳力俊校長的公開信 「自由與尊重」

今年適逢清華永久校長梅貽琦先生逝世五十周年,學校舉辦一系列活動,希望弘揚梅校長教育理念、道德文章;梅校長特別注重通識,認為通識為「一般生活之準備也」,所以「通識為本,而專識為末」,「不只潤身而止,亦所以自通於人也」。梅校長在軍閥特務橫行時代,全力衛護學生,在自由民主時代,國人已享有充分自由,必然希望學生謹守「自強不息,厚德載物」校訓;厚德一解是厚重的德行,尊重別人是最基本的道理,也期待清華學生能實踐力行。我們在學校常強調,先做人再做公民再士農工商,就是這個道理。

日前本校學生於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備詢時,站上備詢台以「偽善」「說謊」指責別人,學校看到平面及電子媒體報導後,認為不妥;清華強調自由校風,但也謹守人與人間互動的尊重,這是清華人應有的自律表現,我們樂見學生勇於關懷社會,參與公共事務,但以不妥的言詞對待任何人有失對人的基本尊重,亦恐為社會負面示範,故在第一時間發表聲明,希望導正視聽。

聲明稿發布以來,學校接到各界、教師與同學們各種不同的意見反應,今(7)日本人也與關心本議題的教師與同學們進行對話,表達清華校園內向來包容多元意見的文化。學生和校方在不同議題上,可以就不同意見作理性溝通並積極對話。在整個過程中欣見清華學子以理性態度及方式進行訴求,並主動建議校方應建立溝通管道。學校必將儘速回應同學的意見,除開設公共議題、社會運動等相關領域通識課程外,也將更暢通同學參與公共議題的空間,使我們的學生在言說與論辯能力的養成,在生活中有實踐和學習的機會。

至於本事件在議題討論中,有人認為學校不應出面道歉。在此特別澄清,學校聲明僅是就校方立場,明告社會,清華尊重學生的意見表達,自始從未代表該生道歉;部份學生認為他們要爭取自由批判的權利,如果仔細看聲明稿,只是不認同以不妥言詞指責任何人,而對於個人理念、訴求都尊重自由闡述,惟不可違背基本做人道理,如果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據理力爭,就可以對人不尊重,將不會有理性討論空間,比較適當的是,先瞭解複雜問題的多面向,客觀的分析,保留對話的彈性空間,共同謀求解決之道;再度強調,學校並不曾對學生訴求有所評論,更談不上限制自由言論,學校的態度是肯定學生能作批判性思考。

我們都知道學生在學習階段應給予適當空間,學校也一向充分尊重言論自由,並鼓勵學生以各種方式參與關懷社會與關心公共議題活動;但如果身為本校學生,在公眾場合有不合宜的舉止,學校基於社會責任有義務作必要的澄清,以讓同學養成正確的價值觀;身為高等教育知識份子的清華人,在社會的高度期許下,更應重視自我責任,勇於關懷社會並展現公民素養。

在此事件中,本校學生以具體行動關懷社會公共議題,所展現的熱忱與實踐力,值得肯定。期許未來有更多青年學子投入,發揮清華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。

讓我就其中幾個關鍵字來議論一下:

在此特別澄清,學校聲明僅是就校方立場,明告社會,清華尊重學生的意見表達,自始從未代表該生道歉

校長,你禮拜二不是才指責陳為廷「恣意妄為」,而且說「也對教育部蔣偉寧部長及社會大眾所造成的傷害,致上最深的歉意。」嗎?這不是代表陳為廷道歉,那是什麼?

而「校方立場」這個詞更好玩了,有百名教授不贊同道歉公告,有幾百位學生站在你面前說不贊同道歉公告,我們就不是清大人了嗎?「校方立場」能代表我們的立場嗎?那時他說:「我不能代表學校所有人的聲音。」但今天這篇道歉公告,很明顯的,擬就是代表我們所有清華人的聲音了,我們是這樣說的嗎?你如果不能代表我們所有人,那這樣向所有人道歉又算什麼?

 而「學校並不曾對學生訴求有所評論,更談不上限制自由言論,學校的態度是肯定學生能作批判性思考」,如果是這樣,為什麼陳為廷在批判性思考並且展現時,校方卻是與其切割?

大學要有其風骨,尤其是校長,你說了,梅飴琦校長「全力護衛學生」,而我們也不會忘記,台大校長傅斯年在當年是如何直接面對警備總司令說:「若有學生流血,我會跟你拚命!」那叫風骨。

而今天清大校長陳力俊的所作所為叫什麼?那叫自保。

我那時有跟他面對面談,在攝影機前面,是的,他說他用字的確有不妥,會發一封信道歉,在當天下午。結果看到的信卻是那個樣子,這算什麼道歉?這不過是不承認自己的錯誤,對禮拜二那封道歉信做一個辯解罷了。

而陳為廷為了禮拜一的事件,他當時說了很多話,後來也投了一篇社論給蘋果,題目為「我道歉,但我們不妥協」,我節錄幾個他想表達的重點:

「但,如果這樣的言語,造成許多人的情感受傷,我願意道歉。若社會一定要我道歉,才能好好思考教育部發函給各校造成的噤聲效應,及反媒體壟斷訴求。若清大校長一定要我道歉,才願意與學生一起抵抗教育部的「關心」,找回清大精神、為民主自由做些事。那我願意道歉。
我對我的措詞造成人們的情感傷害道歉。但,對於我所陳述的事實,教育部長、校長、《聯合報》,必須對群眾的憤怒、學生的訴求做出回應,負起責任。」

我道歉,是因為不希望社會資源再耗費在我的「禮貌問題」上。我不過是個普通公民。媒體的版面應用來關注更迫切的壹傳媒購併問題。我們應將焦點擺回在「禮貌事件」背後躲藏了一個多禮拜的馬政府,要他們給出回應。在上千名學生齊聚公平會前抗爭後,公平會只給模糊的「召開第二次公聽會」承諾,馬政府及國民黨團,則以「尊重獨立機關」將學生訴求打發。 

從《聯合報》事件中,我們學到一個事實:平面媒體不只是平面媒體,它更是「新聞內容的主要產製者」。電子媒體的報導大多追隨平面內容,一份《聯合報》的誤導,足以連帶多家電子媒體的誤導。這次的追打,也令人回想起羅淑蕾、葉宜津、黃國昌,及我個人所受的圍剿。正因此,反對媒體巨獸,勢在必行。 

但如果你們看聯合報的話,我想,你們看到的應該是這篇報導

我只想問,它有說陳為廷道歉後想討論的議題是什麼嗎?

 --

 現在來說媒體壟斷吧。

你知道為什麼聯合報只報陳為廷而不報其他人嗎?

因為其他人沒有一個說重話,他們的發言不卑不亢、以自身經驗及理論對部長說明「關心函」的不恰當,本來這該只佔報紙小小的一格,但反而因為陳為廷,聯合報在當天花了兩個版面來攻擊他。

我和我身邊的許多朋友知道聯合報的觀點沒那麼中肯,因為我們有新媒體,我們有網路、臉書,可以看見那些影片,可以互相討論。然而上一輩的師長、家長們,他們很多都是接觸報紙、電視等媒體的,這也造成了另外一種的資訊落差。

媒體的壟斷在這裡。

 在我們討論媒體壟斷之前,必須先釐清一件事:所有的媒體都有其立場,因此對同一件事實,他們會挑出自己想報導的部分、隱藏不想報導的部分,以己身角度詮釋一件事實。

如果你很難瞭解這其中的差異的話,我先舉個簡單的例子。

弟弟被哥哥打了,跑去跟媽媽告狀說:「哥哥打我。」但事實是,弟弟搶了哥哥的玩具,還撕了哥哥的作業,哥哥才會憤怒地打他。而媽媽若質問哥哥,哥哥一定會把前因後果都講清楚。

這就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詮釋。

同樣的,對陳為廷的態度,如果你有耐心找自由時報根蘋果當天的論述,你會發現他們並沒有在這上面著墨太多(對不起我真的懶得找了,請網友們自行估狗)。

其實禮拜五下午的時候,自由時報的總編輯有來我們學校演講,我們也知道了聯合報為什麼要操作這件事情。他們原先只是想攻擊民進黨立委帶這種學生來國會,結果沒想到後續效應跟他們想的完全不同。

同一件事情,聯合報本來的詮釋,及後面讀者的詮釋又不一樣了。

而媒體掌握著這樣的詮釋權,他可以讓你看見你想看見的,而隱藏不想給你看見的。

我要說的並不是媒體造假或說謊,雖然這些都出現過,但媒體壟斷最可怕的事情並不是說「2+2=5」這種話,而是,他們對於一個事件只會有一個詮釋,而這詮釋可能來自表面或刻板印象,受害者還沒有辯駁的方法(因為要辯駁,你就是投書媒體,然而媒體壟斷後,他們不會收你這種讓他們自打臉的投書)。他們可以說那些因為老闆不發薪資而遊行的可憐人為「暴民」,可以稱那些坐在廣場前靜坐抗議的學生為「激進」,而對政府的疏失,只用一句「人難免會有錯」而帶過,你懂嗎?觀點是可以被操作的,沒有一個媒體可以到達中立,我們所見的事實是被他們重新安排、詮釋過的...

所以為什麼說媒體不能被壟斷?因為我們不能只有一種聲音。

或許你會反駁,「中時加蘋果也才46%市佔率,又還沒過半」。

我先問一件事,陳為廷事件,電視台裡完整報導其脈絡的有多少?

這不是過不過半的問題,而是他已經來到一個恐怖的相對多數門檻,聯合報市佔率有20%嗎?自由市佔率有30%嗎?這兩家媒體會不會合作和「壹傳媒+旺旺中時」對抗已經是個問題了,一起對抗就造成了另一種的「藍綠對抗」,只看陣營不問是非,一個事情永遠就是兩種極端看法,這也是另一種媒體壟斷;而不一起對抗又造成分而潰之,用一個最政治的舉例,那就像是2000年時阿扁獲勝一樣,他只有拿票40%,但其他兩個人各拿30%,所以他贏了。當多數人漸漸只用一種觀點來看事情時,其他媒體抗衡不了的...

或許有人說「市場終究會淘汰不適任的媒體」,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想法,而我相信說這些話的人一定是自由市場及新自由主義的信徒。然而我要說的是,市場要淘汰不適當的東西需要有個前提:「資訊公開透明」(注意一下,這是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),這樣人們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。

而媒體是做什麼的?他們是傳播資訊的,你叫一個傳播資訊的要讓資訊公開透明?你還是作夢去吧...

 

要反抗媒體壟斷,這會是一場艱困的戰鬥,最後就用陳為廷投書的那句話作個結語:

「道歉後,抗爭才剛剛開始。我們一起攜手,風雨同行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石頭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