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台灣電影新浪潮的重要導演之一,楊德昌,其實他的電影我幾乎沒看過,《牯嶺街》是第一部,只是很可惜,憑現在的我還無法完全看懂、分析這部電影,所以我還看了很多相關影評及介紹才理出一些頭緒,等這部片出了數位修正版的DVD後,我大概還會複習一次吧。

 

這部電影其實是真人真事改編,不過楊德昌改編非常多,讓整部電影表達出自己的意念,而不是重新呈現當時的場景。電影的背景故事很簡單,民國五十年左右,台北牯嶺街發生一宗凶殺案,是由未成年的少年小四殺了另一名未成年少女小明,在當時民風保守的台灣造成轟動(小四、小明皆為電影內的化名)。但楊德昌不只拍凶殺,他拍的是一個時代,一個高壓政權底下的時代。

 

 

以下為部分劇情,因為片子太長,我記不起來全部,所以將腦中有記憶的部分寫出,時序上也可能有些差錯。

 

 

--

 

 

電影是從小四和小貓(小四最好的朋友,因為喜歡貓王也愛唱歌,被叫小貓)在即將殺青的片場內開始。他們在上頭調度燈光、布簾的通道上偷看導演拍戲,結果失風,小貓跑得快,小四被抓到,到了警衛室。小貓在外面打破東西,讓警衛衝出去,小四便趁機偷個手電筒,和小貓在黑暗的公園內亂玩。 

 

小四和小貓都不是混幫派的人,但由於他們讀夜校,太多人都是混的。小四他們周遭的人大多屬於「小公園」,而另一幫眷村流氓則是屬於「二一七(讀作兩么拐)」。原本兩方勢力相當,但當小公園的幫主Honey因為砍了二一七的老大而逃到台南後,二一七的勢力便越來越大。

 

原本小四不該在裡面的,他成績不錯,上進,是榮民父親的、家裡的希望。但就是因緣,小四在保健室認識小明,Honey的女友。他們翹課出去打靶場,還去片場,小明也因此被導演看中,希望能拍戲。

 

 原本一切都好好的,但去完片廠回來,小明母親氣喘病發,結果醫藥費請房東幫忙完後,他們被迫搬離住處,回來投靠親戚。另一方面,小四因為被滑頭(小公園實質上的領導者)抄考卷,結果被抓包作弊,滑頭因記過太多退學,小四則是要被記一小過。結果隔天小四父親去學校理論,理論到最後吵起來,小過便成了大過。 

 

之後Honey回來,看見小四與小明的互動,也和小四聊了很多。認為小四可以好好照顧小明。一切本該是如此,但Honey之後和二一七的人頭頭山東談判,談判不成,被山東推向路中間,車子一來,死了。

 

 接著是小四父親被帶走,逼著寫許多自白書,等到出來後,父親變了。小四之後因為在學校罵髒話,又要被記過,結果父親不像之前理論,反而卑躬屈膝,懇求不要記過。

 

 小四終究被退學。

 

 他之後到圖書館自習,想要插班考進日間部,同時也和小明有斷斷續續聯繫。但此時的小明因為經濟因素而到小馬(一名將軍的兒子,算是小四的好友,家中有各式各樣平常不會出現的東西,如武士刀、錄音機之類)家中幫傭。小明跟小馬因而越走越近。

 

小四之後跟小馬槓上,小四拿一把小刀,準備堵人,但被小貓勸下,而小馬則是帶武士刀過去,當然沒遇見小四。

 

 小四之後遇到小明,說明自己不在意那些流言蜚語,能接受小明,但小明說:「小四,原來你跟其他人一樣,接近我就是為了得到我的感情,你很自私。」

 

 以及那句話。

 

 「你怎麼就是不明白呢?這個世界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,我就好像這個世界,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!」

 

 小四情緒激動,拿小刀捅進小明的身體裡,小明不支倒地,小四哭著說,「起來,小明你起來,盡力的站起來啊...」但小明就倒在那裡,一動也不動。

 

 之後小四與小馬被帶到警局,小馬哭著說小四是他最好的兄弟,小四的家人則是絕望哭喊,不敢相信自己兒子竟是殺人兇手。 

 

小貓之後錄個錄音帶要交給小四,裡面說他把自己唱歌的錄音帶寄給貓王,結果貓王竟然回信給他,還送個戒指給他,說很高興無名的小島裡也有人聽他的音樂。但小四聽不到那錄音帶,因為承辦員警把那錄音帶丟到垃圾桶裡,根本不管裡面的東西有多珍貴。

 

最後,一則廣播以官腔的語氣說出這件民國五十多年的殺人兇案,小四的媽媽則看著自己兒子的制服,在明亮的夏日裡。

 

--

 

 黑暗與光亮是《牯嶺街》裡面重要的元素,雖然這是我很後面才注意到的。《牯嶺街》這部片子在絕大多數時間畫面都是暗冥濛的,在這些黑暗中,幫派鬥爭、白色恐怖的帶人走及問訊、小明母親氣喘發作、還有各種暴力事件接踵而至。相對的,白天則是青春時光,小明與小四純純的愛情在那時發展。還記得一開始小四偷了片場的手電筒,有篇影評是這樣說的:「青春的孩子都迷失在黑暗裡,他們自己拿手電筒照亮前方,自己向前。」但最後,小四在離開片場前把手電筒留在那了,他是否放棄光芒了呢?

 

 

好玩的是,這部片子的英文名稱叫《A bright summer day》,但整部片子卻異常灰暗,只有在最後一刻,母親看著小四的襯衫,背景的廣播正朗誦著考上大學的考生名單時,整個場景才是明亮的夏日天。但在這bright summer day裡,母親卻只能看著衣衫,懷念其過往的青春。

 

說起來,《牯嶺街》拍的雖然是青春,但其實不只是青春,楊德昌在四小時內想處理的東西是一個時代,其實一開始小四是個用功的好學生,但就是遇到小明,他開始和小公園接觸,開始知道那些他原本不會知道的東西。不,如果只是這樣也還好,因為小四家教不錯,父親時常教他做人的道理,所以小四可能還不會偏離正道,但,就是因為連他父親都在颱風夜被帶走,逼迫寫下一張張自白書,最後面對所有事情都只能低頭求全,父親變了,小四再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。

 

 小明因為常搬家,男女關係複雜,要不是因為這樣,她也不會跟Honey交往吧。小四之後也知道了這一切,但他想救小明,想給她安全感。雖然那不過就是小四希望找到認同、在青春迷惘的時刻找到線頭,拉住。但小明說:「你怎麼就是不明白呢?這個世界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,我就好像這個世界,是不會為你改變的!」

 

線頭掉了,小四殺人了,少年的小四正如少年的我們,什麼都不懂。無法改變這世界的結果,就是小四自己把自己的世界毀了。 

 

殺人的是他,殺人的也不是他,而是整個環境...

 

 -- 

 

優點: 

 

整部片子創造出一種一致的、幽暗的氛圍,能讓人感覺到民國五十年當時的政治環境。另外,幫派鬥爭的地方也很寫實,刻畫人物也很深刻。

 

缺點:

 

 由於對燈光過度重視,導致整部片子非常灰暗(我是指畫面上),加上當時學生幾乎都是穿卡奇色制服,理平頭,在黑暗畫面底下,很容易認不出誰是誰。

 

 另外本片長達三個多小時(後來的修正板更是246分鐘,除了《賽德克巴萊》,應該是國片史上最長的電影),加上整體氣氛實在非常灰暗,說真的...很沉悶。 

 

 

另外有個不知是優點還是缺點的特點,就是本片配樂非常少,絕大多數聽到的除了對話就是背景的稀疏聲,或許是要創造沉重的氛圍吧,然而,配樂也常使用貓王或其他西洋音樂,在沉重的氣氛中增添一絲青春的色彩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石頭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